(资料图)
最近有网友在宁波地铁的几个站点内发现了一个新标识——“会合点”,引发广泛关注。据介绍,这是五一假期客流高峰增设的,这也成了许多网友拍照打卡的“网红点”。网友们纷纷点评:“哈哈哈好可爱”、“实用的会合点”。
像地铁这样的公共场所,本身很容易走错路、多兜路,对地铁环境陌生或不熟悉的人来说,也不是很“友好”。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假期日,情况就更不容乐观,无论是等人,还是找人,难度都会很大。过程中,通常会是这样的电话内容,你说“我在便利店”,他回“便利店在哪里”,你说“我在北面”,他回“北是哪个方向”。结果就是,打好几个电话,绕了好几圈,双方才可能实现会合。有的可能就是找不到,最后和家人朋友走散,只能求助工作人员,来来回回,徒耗时间和精力。
对于走出地铁后容易晕头转向找不着北的乘客来说,“会合点”的标志,确实让人眼前一亮,就像是抓住了一棵“救命稻草”。乘客坐电梯上来,一抬头就能看到,没有任何门槛。“会合点”最实际的意义在于,确定了每个人都能轻松找到的会合地点,解决了定位难问题,避免了一头雾水走弯路的情形,节约了时间,方便了出行。
现在,地铁“会合点”成了“网红点”,很多人都来这里打卡,留下一张“握手”的合照,可以说充满了仪式感。小小地铁“会合点”,撩拨起了民众的心弦,这主要是因为其精准把握了地铁出行的现实痛点,并给出了实用的人性化解决方案,给人们的生活,带来了“小确幸”。
宁波地铁设置的“会合点”,并非首创。早在2014年,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就设置了“会合点”,会合点附近还布置了座椅,方便旅客在这里休憩,主要利于通过旅行社出行的旅客,集中会合。西安地铁、武汉地铁等,为应对春运、或者大型赛事,也都设置过这样的便民“会合点”。这也间接说明,很多便民的创新小举措,不是想不到的问题,而是走不走心、想不想做。
这种“小确幸”的事情,正越来越多在你我的身边上演。北京的报废公交车,摇身一变成了“公交便民驿栈”,在固定位置售卖品种丰富且价格低廉的蔬菜。浙江湖州的“共富班车”,让慢病服务、优教共享、乐业湖州、快递活村、未来农场通过“班车”的形式,流动起来,穿梭于城乡之间,让供给均衡普惠的富民项目、惠民政策和便民服务,成为鲜活的现实。
一个又一个“小确幸”,给民众送去了惊喜和温暖,为基层便民服务“添砖加瓦”。这是用绣花针式的功夫进行精细化社会治理的生动写照,也不失为“人本化”城市中的“惊鸿一瞥”,透着的更是大智慧、大格局。尊重和呵护民生,是解锁文明至高境界的“钥匙”,更是“答案”。这钥匙与答案,就藏在生活中的“小确幸”中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Copyright 2015-2022 亚太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11 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