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青团中央服务青年发展
微信平台
你听过水产养殖专业吗
(相关资料图)
你相信盐碱地里能养螃蟹吗
……
他,经过270天夜以继日地试验
完成了海蟹“战”盐碱 在黄河边上养海蟹——这个不可能的任务!
他就是宁波大学
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秦康翔
在第十三届“挑战杯”创业计划竞赛 全国决赛开幕式 暨大学生青创报国汇报会上 秦康翔讲述了自己的科创奋斗故事 今天 让我们一起探索他的“养蟹之路”海蟹战盐碱 挑战不可能
秦康翔的故事要从他的老家河南说起,河南有150万亩盐碱地,“一年辛苦半年糠,扶老携幼去逃荒”是他儿时常听爷爷讲起的苦难记忆,而为治理盐碱做出极大贡献的焦裕禄也成了大家口中的大英雄。从小的耳濡目染,使得秦康翔萌发了对抗盐碱地的想法,直到一支调研队的到来,使他真正坚定了对抗盐碱地的决心。
他高中时,一支调研队来考察“盐碱地能不能养海蟹”,这使他看到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。于是,高考填报志愿时,他毫不犹豫报考了水产养殖专业,进入了海蟹低盐研究课题组,开始了“抗盐碱之路”。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 进入实验室后,他才发现困难重重。其中最大的问题是,盐碱地盐分不足海水十分之一,巨大浓度差会给海蟹带来致命伤害。海蟹陆养简直就像企鹅跑赤道,可以说是“不可能的任务”。海蟹行盐碱消得人憔悴
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第一项,就是去驯化适合盐碱地的海蟹品种。在导师的带领下,经过270天夜以继日地试验和4种青蟹品种的初试,秦康翔所在团队在近千批次海蟹样本中,筛选出最适亲本,并研究出了高效蟹苗淡化技术,将适宜生长盐度下限由12‰降低到2‰,掌握了海蟹低盐驯化的密码。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第二项,就是提高海蟹的成活率。在中试基地,秦康翔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蹲在养殖池边观察海蟹的生长状况,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。在与沿海养殖户一次次交流之后,他们找到了提高海蟹成活率的方法。 他们从海蟹保活最关键的钾离子入手,历经酷暑和一个个不眠之夜,终于搞清楚低盐状态下海蟹离子调控的关键机制。将海蟹蟹苗的成活率从最开始的不足5%,上升到了实验室条件下的95%。秦康翔本人也发表5篇SCI文章,申请3项发明专利。他表示“烈日的暴晒让我成为了‘小黑人’,当我完成实验回到大学寝室,室友都快认不出我来了,过程虽然艰辛,但却令我很满足。”
海蟹治盐碱美美与共时
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第三项,就是将研究出的海蟹带回家乡完成养殖推广。河南以养殖淡水鱼为主,海蟹对于当地人来说是全新的物种,尤其是老一辈的农民,对转行进行海蟹养殖,更是顾虑颇深。 为了解决乡亲们的疑虑,他们一次次往返于宁波与河南之间,将实验室培育的淡化蟹苗免费送给乡亲们,将学来的养殖技术,手把手教给乡亲们。当大家看到养殖出的盐碱地海蟹又大又好时,越来越多的人迈出了海蟹养殖的第一步。 通过海蟹养殖,他们累计帮扶了270余户盐碱地贫困户,惠及6县29村,帮助养殖户每亩综合增收超1.5万元,累计增收7000万元。海蟹养殖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,原本寂静的乡村又重新焕发了活力,当地盐碱地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 现在,秦康翔团队将青蟹养殖的模式推广至内蒙古、宁夏、山东的盐碱地上,并在研究内陆盐碱地“青蟹+南美白对虾+缢蛏”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。相信在未来,黄河沿岸广袤的盐碱地,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工作的空间。 秦康翔说:“一路走来,最令我难忘的时光,是蹲在蟹苗塘旁看着螃蟹一点点爬满试验田的日子;最令我难忘的旅程,是一次次在宁波和河南往返,将致富希望从沿海带回内陆的1000公里;最令我感动的人,是接过我们递去的蟹苗,不停地说‘谢谢’的乡亲们。作为一个农家娃,没有什么比能用自己所学造福生我养我的土地更自豪的事情了!我相信,跟我一样,有返乡创业、造福桑梓的同学们一定有很多很多。”近期,第十三届“挑战杯”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全国决赛在北京举行 大赛聚焦 为党育人功能突出数字化办赛特色 共吸引来自 3011所高校的 142.4万名学生参赛 累计提交 33万余个创新创业项目 激发青年创新精神 培育创业意识 提升社会化能力 中国青年要 敢担当拓展奋斗光谱 勇实干成就闪耀青春 相信每个追光的“科创人”终会如愿以偿未来属于青年 希望寄予青年 让我们把奋斗写满祖国万里河山 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为乡村振兴作出新时代的青春贡献!秦康翔你是好样的!推荐阅读(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)制图 | 孟想(白城师范学院)、侯颖(大连东软信息学院)
编辑 | 颜俊志(广西科技大学)、王诗瑶(福建工程学院)、胡紫涵(苏州大学)、邵菁滢(辽宁理工职业大学)
责编 | 陈丹
校审| 王红梅
值班编委 |刘闵
Copyright 2015-2022 亚太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11 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